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建好一方工坊,共富一方乡亲_

我市落实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建好今年首批试点建设30个“共富工坊”——

建好一方工坊,工坊共富方共富一方乡亲

一排排厂房有序排列、乡亲一台台纺织机隆隆作响、建好一辆辆运输车来回穿梭……这是工坊共富方定远县张桥轻纺产业园里的一景,让人惊讶的乡亲是,生产如此密集的建好纺织工业园区,却看不到其他类似园区常见的工坊共富方废旧包装和废丝废料。

这是乡亲张桥镇党委牵头下,镇内16个村(社区)与滁州市千丝露纺织公司合作,建好共同出资打造的工坊共富方“共富工坊”——千桥再生资源有限公司,通过回收园区生产过程中的乡亲废弃包装、边角料,建好进行再利用、工坊共富方再出售,乡亲既解决园区环境问题,又带动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乡村振兴进程中,如何破解乡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如何深化乡村“自我造血”功能?怎样将增收致富的场景从“远方”的城市搬到乡村的“家门口”?

近年来,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认真落实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进一步深化村企联建,引导企业将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注入乡村、推动乡村将资产、资源、生态等要素融入企业,探索以“共富工坊”架起“致富桥”,进而找准促进乡亲就业增收、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共富密码”。今年,全市首批试点建设30个“共富工坊”。

瓜蒌基地、主题民宿、自然课堂……一批网红打卡点,带火了定远县西卅店镇青山村。

依托周边500亩瓜蒌产业,青山村与结对共建企业恒嘉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瓜蒌部落农文旅有限公司,打造涵盖瓜蒌种植基地、瓜蒌子深加工厂、助农直播间、童趣乐园等特色项目的“瓜蒌部落”,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带动周边30余户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约3万元。

公司CEO、“新农人”杨智说道:“‘瓜蒌部落’自开园以来,节假日期间日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年经营性收入700余万元,企业发展了,村里也富了,农民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了”。

以市场化为导向,在打造建设“共富工坊”过程中,引导企业将合适生产经营的环节布局到农村。

我市制定深化村企联建、打造“共富工坊”实施方案,按照“党建引领、需求对接、产业互补、互促共赢”原则,逐村逐企开展分析研判,推动建立村级“供给清单”和企业“需求清单”,鼓励有产业基础、有生产需求、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参与“共富工坊”建设。

乡村资源禀赋不同,如何让“共富工坊”彰显特色、激发活力?

我市坚持因地制宜育“工坊”,采取“标准化+差异化”发展方式,明确“有固定场地、产业项目、从业人员,能带动集体增富、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三有三带”建设要求,依托村级就业车间、标准厂房、强村公司等,通过来料加工、产业服务、定向招工、电商直播、农旅融合等模式,培育差异化、特色化工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省际毗邻地区,跨界一体化建设是机遇。毗邻街道,怎样探索共富新模式?来安县汊河镇以“顶山—汊河、盘城—汊河”结对共建为契机,深化所辖村与江北新区所辖社区结对建设,将本地汊河莲藕汁、莲子露和汊河牛肉、蟹黄汤包等特色产品在南京盘城葡萄节农产品专场推介会上进行推介,进一步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知名度。同时,在村电商服务中心,开设“江北新区产品”专窗,专门销售江北新区农副产品。

“产业共谋、项目共建、产品共销。”来安县汊河镇党委书记冯劲说,在与南京江北新区毗邻街道深度融合中,汊河镇通过不断加大对接和服务力度,找准这一契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有力提升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汊河镇相官村积极招引听溪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利用村里闲置资产和企业联合打造电商直播型“共富工坊”,工坊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制定标准,指导农户进行生产,运用网上信息平台进行销售,实现产、销、加工、仓储、运输为一体的农产品闭环产业链。采取“互联网+农场+合作社+农民”销售模式,收购农户和农场种植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200余种农副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销售滁州、南京两地,销售额超1500万元。

“通过和村里联合打造‘共富工坊’,不仅带动了周边农副产品的销售,增加了群众收入,也丰富了我们的产品种类,扩大了我们的市场份额。”听溪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成江这样说。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打造建设“共富工坊”,正是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

村里出厂房、出劳力,企业出设备、出技术,双方共同拓展市场,按比例利润分成。明光市桥头镇汉塘村与明光市鑫烨制衣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定向招工型“共富工坊”——安徽汉唐纺织有限公司,汉塘村解决了生产用地和厂房问题,鑫烨制衣有限公司负责安装生产设备和技能培训,并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帮助10名脱贫户就近就业,助力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目前,公司年产值35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为了让“小”工坊激发“大”能量,我市积极统筹各方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在项目谋划、资金支持、金融服务等予以政策支持,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乡村旅游等方面予以培育指导。

天长市汊涧镇是远近闻名的食品小镇,作为该镇农业大村的张营村,如何在“产业优势”里找准“发展胜势”?该村通过党组织领办实体公司,以土地、资金入股形式,与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共建产业服务型“共富工坊”。

工坊成立以来,市县乡三级联动,以乡村产业发展服务团技术指导富脑袋、以200万元的党建引领信用村低息贷款助力经营富口袋,主动链接安徽科技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和扬州大学等院校师资资源,变工坊为“研学基地”,定期开展人才培育、技能培训。与此同时,工坊采取“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与毗邻粮食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近万亩,季节性用工3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近20万元。

为扩大共富效应,村企还联合成立了“田园工坊”党支部,组建先锋助农团,免费向周边农户普及水稻种植技术、农机实用技术等知识,帮助发展渔光互补、稻鸭共养、稻虾连作等立体农业,村集体年增收60多万元,户均年增收1.2万元。

“我家两口子本来因病劳动能力受限,家庭收入不高,在村里牵线搭桥下,工坊产业服务团给我们上门指导,利用流转过来的20亩田地虾稻连作,家庭年收入由原先1万多元增加到4万余元。”村民张银和激动地说,自家的生活一下有了质的提升。

在“共富工坊”的带动下,一幅幅共同奋斗致富、共创美好生活的图景正在皖东大地加速形成。如今,“共富工坊”建设已纳入县乡村三级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明确乡镇党委作为运行保障主体,由1名班子成员作为帮扶联络人,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工坊“召集人”,帮助协调资金项目、产业政策、公共服务等要素。

截至目前,我市各地各部门已帮助“共富工坊”协调项目资金280多万元,市县乡开展会商、组织培训20余场次,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正推动“共富工坊”迈入规范化良性发展轨道,不断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中,持续放大“家门口”的共富效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