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入乡随俗在党和国家的农村决策部署下,垃圾分类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发展的垃圾垃圾新风尚。在各地的分类分类尝试中,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的处理垃圾分类工作,让人眼前一亮。现代叶榭镇的文明垃圾分类工作最大特点是“入乡随俗”,比如,标志网格化管理、入乡随俗志愿者上门指导、农村有机沤肥……各村热情高涨,垃圾垃圾效果显著,分类分类有效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减量约五成。现代 对于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如何有效开展,文明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李长安认为,切忌“一刀切”,要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入乡随俗”垃圾分类处理的办法,应该会得到更多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李长安:垃圾分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之一,也是推动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利用的有效途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村垃圾分类是改变农民沿袭千年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卫生的一场革命。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垃圾处理处于粗放管理甚至无人管理状态,一些地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大有“垃圾围村”的趋势,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障碍之一。但是,推动农村垃圾分类,也面临着成本高、意识不够等问题。相比城里,农村更分散,垃圾回收设施不集中,清运成本很高,垃圾收运和处理的成本要明显高于城市。况且,各地情况也不一样,比如有的农村种植产生的垃圾多,有的农村养殖产生的垃圾多,还有的农村加工生产方面产生的垃圾多等等。 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一方面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本地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规范,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垃圾源头追溯制度,督促农户做好源头分类,提高分类投放的准确率。另一方面,要建立鼓励性和支持性的垃圾再生回收体系。除了要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还可以在农村超市、便利店等就地设立便民回收点,鼓励采用押金、以旧换新、设置自动回收机、网购送货回收包装物等方式回收再生资源,实现回收途径多元化。实际上,采取“入乡随俗”式的垃圾分类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广大村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够提高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效率,值得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