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国道351线旁的找准天全县多功乡半沟村,属典型“夹皮沟”地形,发展富民全村人口仅129户、瓶颈农田仅800余亩,产业寻求并发展可靠富民产业,找准对全村来说一直是发展富民件头痛的事。 生姜是瓶颈该村依靠市场价格短期大幅上扬,近年来在特色产业发展中迈出的产业第一步,并为该村2017年摘掉穷帽提供至关重要的找准支撑。次年,发展富民受市场波动、瓶颈自身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影响,产业该村出现产业后续稳增收乏力现象,找准导致不少村民重新外出务工。发展富民 这里究竟遭遇了怎样挫折,瓶颈半沟村又将如何破解? 村民在藤椒基地内管护藤椒苗 思变 从脱贫向增收迈进 2014年,生姜在半沟村实现规模化种植。那年,受市场整体环境影响,生姜每公斤售价最高可达30元,每亩可为村民带来收入20000多元;那一年,该村共有500余亩地用于种植生姜,一度成为该村支柱性产业,并在该村脱贫当年占到村民家庭经营收入的50%。 但此后数年,生姜市场趋于稳定,价格逐年走低,至去年已降低至每公斤2.4元至2.7元,至今年初更降至近年来最低点每公斤1.6元。 半沟村第一书记杨勇介绍,同一地块连续种植生姜会导致产量降低,并大幅增加姜病发生风险,多地块轮种是唯一可行解决方案,但因该村仅有土地无法实现,最终导致生姜病害在近年大面积出现。“普通农户尚能承受,毕竟多年来已积累的收入可帮助实现转型发展。”杨勇说,最担心的则是那些刚刚迈过脱贫线的村民。 对该村产业发展的思考和探索,半沟村村委会、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从未停止。村党支部书记廖志勇说,如不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不仅村民增收会因此停滞,部分村民甚至还会出现返贫风险。 随后,包括平菇、香菇、茶叶等附加值较高的项目相继进入该村视线,洪雅、仁寿等地也相继纳入该村学习考察范围。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川农大、市县农业部门专家们一次次否定。 至今年初,经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党员和村民代表共同探讨,藤椒成为半沟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 该村以“支部+公司+基地+示范户(贫困户、农户、党员)”模式,在始多路(始阳镇至多功乡)半沟村段沿线发展藤椒产业,并带动周边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就近务工等增加收入;先期发展面积作为村集体经济,由村级农资公司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示范种植,以带动更多农户自主加入。 至今年3月底,100亩藤椒苗如期种下,涉及40户村民,已脱贫户廖正康成为流转面积最大一户。廖正康除9亩土地可每年得到3600元租金外,基地务工也可让其获得月均不少于500元收入。“仅3月份,务工收入就有960元。”廖正康说。 发展 由内至外夯实致富底子 按半沟村已有计划,藤椒示范种植面积将在入秋后再增加50亩,种植范围同样位于始多路沿线两侧。 对这条去年下半年起提升打造的路,半沟村还萌生了更多想法。始多路全长9.7公里,涉及多功乡半沟村、罗代村,以及大坪乡徐家村、大窝村等4个行政村。早在2017年,该路就依托天全县农旅融合产业环线打造,首度与始阳镇相连。但那时的始多路最宽处只有4.5米,最窄处仅3米。 “半沟村段占到3.6公里,按提升标准,该路全线完工后道路将统一提升至6.5米宽,达到旅游公路通行标准。”杨勇说,道路采用多点位同步施工方式,目前已进入重点路段挡墙修筑、路基开挖填筑阶段,预计今年底可建成通车。届时,带来的好处将不止一点。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重要组成,结合道路提升改造,半沟村于今年3月初正式启动“厕所革命”项目。79户是该村已统计需整治总数,3组村民高瑞明即为其中之一。 4月23日下午,高瑞明家院坝里一派忙碌景象,平房上新加盖的一层砖混结构房屋已快成型。根据设计方案,曾作为附属建筑的厕所将整合融入到新居中。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独自矗立在院坝一侧的一处砖砌小屋。“这就是过去的厕所和浴室,因是单独修建,每逢雨天或寒冬时,起居生活非常不便。”摸着小屋外空地上已砌起的砖柱,高瑞明说,新居落成时,这里将成为杂物间和猪圈,与居所保持适当距离,环境卫生将更有保障。 相对应的,则是半沟村即将启动的“污水革命”。4月11日,该县生态环境保护局在该村5个村民小组分别初选1个点位,用于修建集中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各村民小组生活污水都将通过管网流入污水处理站,经净化处理后实现达标排放。 “人居环境改善可反哺生态环境改善,并有益于另一项生态产业发展。”杨勇说,半沟村在脱贫当年在200亩基础上扩容至500亩的刺黑竹,所产竹笋被称为“牛尾笋”或“白油笋”,营养价值较高。 廖志勇说,在良好生态环境下,丰产期刺黑竹每亩平均可产至少750公斤竹笋,价格长期稳定在5元至7元/公斤。目前,该村正以有机化模式发展该产业,继藤椒产业后,着力培育的第二项支柱性产业,以助力村民稳增收、早致富。 雅安日报/北纬网首席记者 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