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返乡人士谈乡村振兴:“我们愿意回来干”

  再过几十年,返乡当年迈的人士父母逝去,我们祖辈居住的谈乡乡村还在吗?空了心、没了人的村振村庄,谁来振兴?兴们

  再过几十年,当我们五六十岁了,愿意在城里打不动工怎么办呢?回干留不下、回不去的返乡困境,如何突破?人士

  一个是村的命运,一个是谈乡人的命运,都站在了历史的村振关头。近日,兴们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雨坛镇抓住在外人士返乡探亲之际,愿意邀请20位取得一定成就的回干各行各业代表人士座谈,介绍家乡情况,返乡听取发展建议。“两个命运”引发的忧虑、带来的思考,冲击着座谈会上每个人的心。

  发展需要人才和资金

  “2017年,雨坛撤乡设镇,镇所在的建成区绽放新颜,获得省级森林城镇荣誉,可谓喜事连连。家乡正在变好、变美、变富……”没有客套的开场白,镇党委副书记陈革胜用“一批喜事、一些实事、一众难事”介绍了镇里2017年的发展。

  “是的,通村路拓宽了很多,虽然车多,但再也不怕错不开车。还有,自来水干净清澈、不浑了。村口安上了垃圾桶,村容变得整洁。”在北京从事书画研究的先锋村人王明辉对家乡变化啧啧称叹。

  “变化是大。但是,报喜的同时,我们也有着急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镇里来说机遇千载难逢,必须抓紧抓好。雨坛是鱼米之乡,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只是我们发展最紧迫的是缺人才、缺资金。着急上火啊!”陈革胜说。

  “我这只船愿意回乡靠岸”

  雨坛被誉为“侨乡”,外出在香港、国外的人很多。自然条件好,共有3万多亩良田,地靠长江,域内有不少圩、湖泊,水产丰富,山上产优质白茶。但是,全镇3万人口中30%左右在外务工,守着“金饭碗”却要外出讨生活。如今,大部分村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老人都已六七十岁,年事已高,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或通过上学离开故土。因此,雨坛的发展面临一种尴尬:这里的人宁愿在外打工赚个10万元,也不愿在家种田赚个20万元,守着青山、绿水、良田,没有大发展。

  “父母在,是家乡;不在,是故乡。这些年在外打拼,很少回家,总算有了成就,但离家越久越思乡。说实话,镇里想把圩、田连在一起搞田园综合体,还要建码头,我觉得这些想法、思路很好,说明镇里领导班子想干事。我愿意回家乡做点贡献。”在苏州创业的企业家高峰村人周爱兵说:“只要镇里把‘码头’建好,我这只船愿意回乡靠岸。”

  “我出去是为生活所迫,虽然在外面赚了钱,但照顾不了家里老和小。”高峰村人王忠说,自己的“绿阳春”如今在南京城也是顶呱呱的品牌,和哥哥的餐饮店每年采购食材在2.5亿元,早就希望能把咱们“鱼米之乡”的蔬菜瓜果、牛羊鱼鸭搬上南京人的餐桌。“我愿意常回来和镇里搞现代农业合作,惠及家乡,只希望镇里政策不要变,不能换了领导换片天,希望每一任镇领导都能做到功成不必在我。”

  返乡创业迎来好时机

  “现在是回来最好的时机。乡村振兴政策好,家乡基础设施好,农业发展前景好。”返乡创业搞生态养殖成功的查岭村人齐曙现身说法:对于农民工一代而言,大部分人最终还是要回村,晚回不如早回,县里搞现代农业就需要这样的返乡人才。

  “我们的工作做得还是不够好,没给大家提供好平台。”雨坛镇党委书记陈来娣在最后总结时诚恳地检讨,“我们一定会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用好‘人’之智,给在外人士回乡创业、回村任职创造最好的条件,给平台、给奖励、给掌声,一起振兴家乡,让雨坛真正美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2016年和2017年,雨坛镇开展“为他乡繁荣作贡献,为家乡崛起当先锋”党建扶贫活动,通过走访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和流动党员所在地,宣传优惠政策,引导人才回乡创业就业,两年里陆续有2000多人响应号召回到家乡。

  “只要家乡呼唤,我们愿意回来干。”在内蒙古开装潢公司的先锋村人齐应明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相信会有更多能人回来。“乡村振兴,我有信心。”

稿件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Copyright © 返乡人士谈乡村振兴:“我们愿意回来干” 版权所有,饥寒交迫网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