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霖将母亲送上了被告席。凶手 2024年10月12日上午,脱罪河南省太康县人民法院。后儿张霖坐在公诉人旁,控告一同指控母亲张美婷涉嫌构成遗弃罪。母亲正对着审判长的遗弃母亲立于台下,两人相隔太远,父亲他看不清她的神情。 2003年12月,张霖在太康出生。2007年7月,父亲死于非命,母亲随后离家出走,消失十几年。 到案后,凶手被鉴定出患有精神疾病。司法部门办案期间,适逢刑诉法修改,新增强制医疗程序。同年,河南省公安厅督办久押不决案件,太康县公安局随后撤案,凶手被送往精神病医院接受强制医疗。 凶手脱罪,张霖一家难以接受这一结果,走上申诉之路。2021年,修改后的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了法院可以驳回强制医疗的情形,他们试图借此重启调查,最终还是未果。 十七年间,这起凶杀案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似乎都与法律的更新紧密相扣。 然而,决定案件走向的,不仅是法律本身。 张霖怀疑,张美婷与凶手有所牵连。为了查明父亲的死因,张霖不惜付出一切。他寄望通过控告母亲,让父亲之死重回司法部门视线。 一块连着耳朵的头皮被砍下。 从太康县城沿着311国道往北,再顺着千秋大道西行,路过一个个白墙赤瓦的寂静村庄,穿过一片又一片平整翠绿的农田,行驶23公里,就到了张霖长大的张庄。 这些年,村民的房子都刷了白漆,垒高了院墙。在村里一眼就能找到张霖的家:墙最矮、墙面最斑驳的那一户,甚至没有大门——除了人命,没有更值钱的东西。 张霖对父亲张战伟的最后记忆,定格在200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 父亲拿着手电筒带张霖到村庄边上的林子里捉“爬蚱”,那是蝉刚从地里钻出、尚未长出翅膀的幼虫。夏天傍晚,豫东平原的树林里到处都是捉蝉的人群。 天快黑时,张霖的奶奶李桂梅到村北的棉花厂叫丈夫张士敬回家吃饭。她做了一些馍、炒了茄子和豆角。父亲也抱着3岁的张霖到家。孩子脸热得通红,全身是汗,李桂梅还责备了一句,“也不怕给孩子热出病”。 饭桌上,一家人很少交谈。 晚饭后,李桂梅带着张霖到一旁玩耍,丈夫回到了厂里。张战伟去设在村委会活动室的卫生室,他是一名村医。 案卷显示,张战伟在夜里给村里一位姑婆开了药。 临近23点,喝酒聚会的村民回到家中,张庄安静下来。一个白T蓝裤、棕色皮鞋的男青年掂着菜刀走到卫生室门口,敲门喊:“ 战伟, 战伟,开一下门!” “谁?” “小孩闹肚子哩!吃瓜吃着了。” 张战伟赤裸着上身,拿着手电筒开了门,瞬间,一块连着耳朵的头皮被砍下。住在卫生室东边不到20米的张素英和丈夫刚躺下,就听到一声惨叫。 此时,张战伟正往卫生室东边跑,凶手紧追其后。 张素英的丈夫意识到“有人打架了”,下楼找矿灯。她跑到二楼平台上张望,听见有人说话、打斗的声音。 丈夫没找到灯,折返楼上。张素英觉得,也可能是小孩闹着玩,“半夜了,哪有小孩,我听着像打架”,丈夫反驳。这之后再也没有声音响起,他们躺了回去。 后半夜,太康下起大雨。 第二天清晨6点半,天色阴郁,雨势渐缓。一位村民抄近路回家时,在小树林看见一个浑身是血的男人,以为是个骑摩托车摔死的年轻人。他跑去通知附近的村民,出于少管闲事的心理,他们没有报警。 几乎同一时间,李桂梅到棉花厂里叫醒张士敬,说卫生室的门开着,地上有块头皮,儿子却不见踪影。张士敬让妻子回去,自己赶往卫生室,路上一直拨打张战伟的电话,但无人接听。 越来越多的村民出门,开始当天的活计。 卫生室外的柏油路边,张士敬叫上几人一块找。他注意到路面有血,循着血迹走,一棵杨树上有血,另一棵也有。这时有人发现,“ 战伟在那儿”。他走过去,儿子侧躺在几棵杨树间,地上的血迹被雨水冲刷过。“我的儿!”张士敬旋即晕了过去。而张霖记得,奶奶抱着他站在警戒线外,他哭个不停。 按照法医的鉴定结论,张战伟死在最后一餐的5个小时后,身上有着9处刀伤,头部和颈部的伤口最为致命。 他死的那天是2007年7月12日,再过十来天便是一年中阳光最烈、气温最高的时节。 只要不谈爸妈,他就能保持自信。 张战伟死亡两个月后,张美婷收拾行李搬出张家。远走他乡最后的记忆
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