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帽子双星品牌的缔造者,在改革开放初期凭着“敢为天下先”的个鞋勇气,把一个发不出工资的帽子国企带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巅峰。他相当多的个鞋时间生活在镁光灯下,和肯德基的帽子那个老头一样是自己品牌的无二代言人。 ■公培佳 他是双星品牌的缔造者,在改革开放初期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帽子勇气,把一个发不出工资的个鞋国企带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巅峰。他相当多的帽子时间生活在镁光灯下,和肯德基的个鞋那个老头一样是自己品牌的无二代言人。他把市场作为检验企业的帽子最高领导,却又用佛文化管理他麾下的个鞋工厂。他笃信并用数十年的帽子长路去践行“黑猫白猫论”,称自己是个鞋误入鞋途当了一辈子的鞋匠。 他是帽子改革开放40年见证者、参与者、冒险者和成功者,还是第一届全国优秀企业家的“幸存者”,但他更希望人们认同对他的“市场将军”称谓。 他如今已是个77岁的老人,回忆很多,但他拼杀市场、营销品牌、创新管理的案例至今都被后辈模仿。他从双星集团国企位置上退休后的公开身影越来越少,但他仍然是双星名人的总裁,在企业的最前线坚守。他的酒量不比当年,脾气也平易了许多,嬉笑怒骂间却处处见真章,他一生中公开骂过两个人却被无数人责骂,他因此被陆续戴了30多顶“黑帽子”。 历数汪海头上曾经戴过的“帽子”,其实就是改革开放40年完整历程的再现: “无法无天” 1983年,市场经济萌动,但企业需统购包销,双星前身青岛橡胶九厂生产的解放鞋不能自己卖,积压了200多万双。新任橡胶九厂党委书记的汪海突破禁区,偷偷地卖起了鞋。结果被戴了个“无法无天”的帽子,双星也自此走上了自营销售的路子。 “挥霍国家钱财” 1984年11月,双星开企业先河,组织中央省市50多名记者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们回去后,对双星企业和产品进行了报道,连海外媒体都转载了这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事。这引来了调查组,调查组28天后查明,新闻发布会花了6700元,并送了每个记者一双试穿鞋,汪海被扣上了“大吃大喝、挥霍国家钱财”的帽子,还拟好了对汪海隔离审查的文件,幸亏时任市委书记没有签字。 “目无组织” 1986年,双星成功地将老产品扩散到乡镇企业,又开发投产了许多新产品,形成了系列化、多品种的产品。因此,汪海大胆决定在青岛双星总部以企业名义召开产品订货会,这在当年无异于一颗“炸弹”,汪海被告状称“目无组织”。 “个人崇拜” 在只有“毛主席语录”的时期,双星的干部员工们觉得汪海讲的话都是大实话,对他们的工作有警示作用,就摘录下来挂在工厂车间里。可有些人并不这么认为,说汪海搞个人崇拜。风声传到了北京,原化工部部长顾秀莲专门来双星考察才平息。 “搞封建迷信” 双星上世纪80年代进行生产基地转移,最早招用农民工,新员工难接受“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理念,汪海就发扬传统佛文化精髓,提出了“干出最好的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还在工厂立了大佛像。尽管这一做法得到员工的认可,也被世界理论界所重视,但那时更多的人还是认为是在搞封建迷信。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现在企业打广告司空见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企业却没人这么做,汪海最早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社会上就议论说哪有自己的产品自己吹的,这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第二次文化大革命” 上世纪90年代,当汪海提出在双星成立职工代表大会常设机构——民主管理委员会时,工人们高兴,可原来厂里那些关系多、根子硬的特权干部就炸了锅,到处散布“汪海发动群众整干部,搞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的谣言。 “神经病” 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汪海创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创中国人自己的名牌”。1995年,汪海受邀参加国家原计委会议时提出了要首先规划中国创多少民族名牌的问题,吸引了与会记者都围着采访,结果组织会议的原计委领导气得发火,说汪海胡说八道,搅乱了会议。 “国有资产流失” 2000年前后,双星已建起近3000家连锁店,在扩大产品销量的同时,也出现了“富了和尚穷了庙”的弊病。为消除不利因素,汪海决策将所有经营公司、连锁店买断改制,给代理优惠政策,让员工先富起来。汪海卖的是产品,不是固定资产,结果还是被扣上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 “捞自己好处” 十多年前,双星成功地进入轮胎业、机械等支柱产业,为了解决上市公司制鞋业务和集团制鞋业务存在关联交易的问题,上市公司的制鞋业务成功剥离,被改制的双星名人公司收购,外界对汪海“捞自己好处”的质疑再次袭来。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