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2024全国“质量月”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郑铁峰)质量是质量月产品与服务的核心要素,也是全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如何围绕这一核心要素更好地为企业赋能添力?质量月2024年,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全面实施助企惠民“十件实事”,全国其中,质量月质量提升强企行动即为此“量身定制”。全国

在9月10日举行的质量月浙江省“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上,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晒出了该行动的全国阶段性成绩单。成绩单显示,质量月自2024年质量提升强企行动开启以来,全国该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围绕打造“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质量月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大力开展质量技术联合攻关,质量月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全国强化标准化创新服务,质量月加快构筑品牌培育、认定、延展、增效发展新路径,不断提升质量支撑的相关能力。

全力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难事办妥,推动企业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行稳致远,这场质量提升强企行动正让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的幸福感变得可感可及。

强“链”破题

“一链一策制定联动提升方案

行走在繁忙的嘉兴港区码头上,一辆辆氢能重卡装载着集装箱来回穿梭于堆场和码头间,串起一道“氢”新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一条涉及制氢、提纯、储运、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加氢站建设、整车等的氢能产业链在浙江嘉兴加速形成。

由于处在发展初期,嘉兴的氢能产业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就是破题的方向所在。嘉兴市市场监管部门聚焦氢能产业,大力实施质量强链工程,打出了植入高能载体、导入精准服务、强化技术支撑等一系列“组合拳”。与长三角氢安全研究中心共同绘制氢能领域标准研制鱼骨图,重点布局推动一批覆盖氢气“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相关的关键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制定,还聚焦攻坚国产替代,持续助力企业开展技术攻关。

随着“组合拳”的持续发力,嘉兴目前已基本建成集氢能应用场景示范、氢能储运装备新型检测试验和监测系统为一体的质量强链体系。

嘉兴氢能重卡检测试验现场。资料图片

今年以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通过开展质量强链工作调研和企业问卷调查,汇集了各类质量问题需求1000余条,各地也针对产业链问题,梳理并推荐上报一批质量攻坚和标准攻坚需求清单,最终确定了104个质量攻坚项目和113个标准研制攻坚项目。其中,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主抓20个重点项目,集中力量推进质量难题攻关,支持相关单位参与工业机器人、氢能储运、动力电池3个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链标志性项目研究。

浙江省第一时间启动产业链供应链省地质量联动提升试点,为16个产业链绘制质量图谱,从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识别剖析关键质量问题,通过“一链一策”制定联动提升方案,形成重点攻关项目清单、质量政策工具清单。其创新建立“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基础支撑、技术赋能”的质量提升模式,推动“链主”企业发挥需求牵引作用,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业务互联、资源互享、质量互促”的协作机制,利用各方资源合作研发、协同创新、成果共享,完善质量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截至目前,已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问题1892个。

诸多举措合力作用下,质量强链工作成效可圈可点。近日,在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名单中,浙江就有智能物联、现代纺织与服装、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7个项目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聚力“解题”

深挖小微企业质量管理痛点

对企业而言,通过质量管理完善细节,提升产品固有性能,满足市场新需求、引领新消费,是增强质量竞争力和内生增长能力的“必答题”。聚力“解题”,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进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也是质量提升强企行动的任务所在。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省新增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企业1811家,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工作连续两年获评全国第一。

质量管理,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结合市场监管领域“三支队伍”建设,浙江深入实施质量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行动,持续抓好企业首席质量官、首席计量师、标准总师培育。首席质量官是企业“第一质量人”,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明确企业首席质量官的职责和权限,每年组织企业培训至少2000名首席质量官。如今,该省已有超过1万名首席质量官活跃在企业质量管理一线。

“创牌”助力

推动企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一直以来,标准化在企业提升发展质量、加快科技创新、拓展市场规模、增强品牌效应中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深,越是主动制定标准的企业,越有市场话语权;越是严格执行标准的企业,越有市场发言权。

据悉,自质量提升强企行动开展以来,浙江省新增标准创新型企业达1552家。同时,该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提升行动,联合发布智能计算、现代纺织等两个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主导制定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60项,完成“浙江制造”标准研制160项,成效显著。

如果说标准是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牵引”,那么品牌则是“助力剂”。今年以来,锚定深化“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浙江加快构筑品牌培育、认定、延展、增效发展新路径。截至目前,该省新增“浙江制造”认证企业564家,已公布22个“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38个“品字标浙江服务”品牌。作为优企精品代表,它们在标准提档、质量提升、品牌提效之路上扎根生长,通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强化创新引领,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全国率先推进“三同百县千品万亿”行动的浙江,针对该项工作也重点发力,其将“三同”产品从食品、农产品领域拓展到一般消费品、工业品、化妆品、文创产品等领域,并创设了“品字标浙江三同”黄色标识,在“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基础上,推动食品、一般消费品等“三同”标识应用。统计显示,今年,浙江省已新增“三同”产品283种。

集成服务“加持”

适配企业质量提升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从消费品、高精尖科技产品生产到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其背后均有一个系统默默支撑,那就是质量基础设施。质量提升强企行动开展以来,浙江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不断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适配企业对质量提升服务的需求。

今年,浙江省已有物联网智能安防及交通产品、纺织化学品等两家国家质检中心顺利通过验收,并成立了绿色包装产品、校园产品安全、氢能储运装备3家省级质检中心,获批筹建汽车零部件、船舶电子装备两家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在搭建载体的同时,增值服务也必不可少。今年年初,浙江即获批建设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试点,以优化服务、提高效率、辐射带动为导向,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统筹建设与协同服务,推进技术、信息、人才、设备等向社会开放共享,探索建立健全高效实用、要素融合、便利快捷的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新机制、新模式。

立足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市场监管部门全力提供线下质量集成服务。借力“浙江质量在线”数字化应用,各平台还以“在线入驻”方式集聚机构和专家资源,通过整合质量惠企高频“刚需”服务,在线推出质量品牌、标准在线、检定校准等各类场景化服务应用,实现线上线下服务同质,让质量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台州智能马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资料图片

为破解智能马桶产业发展难题,台州椒江依托国家智能马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围绕“一个统筹规划、一个共享平台、一个受理窗口、一揽子服务、一个结果通行”,开展“开放+帮扶、品牌+质量、标准+认证、服务+推广、专利+创新”等技术服务。在占地达5576平方米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里,免费开放10个专业实验室,共享价值30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235台套,可为企业开展各项“质量体检”服务,实现全生命周期质量基础支撑。

如今,像这样的一站式平台,浙江省已有178个,涉及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54个。自质量提升强企行动推进以来,已累计服务企业3.2万家次。

责任编辑:游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