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赶羊沟有多“洋”(上)

  杨铧 文/图

   宝兴县是洋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在其县境内有一条非常出名的赶羊沟沟,传说这条沟一百多年前叫“上赶沟”,多上因村民驱赶到此猎杀熊猫、洋金丝猴的赶羊沟洋人(美国第26任总统之子一行)而得名“赶洋沟”。而今因旅游开发,多上又给这条沟换了一个洋气、洋大气的赶羊沟名字——“东拉山大峡谷”。先不管“赶洋沟”来历故事的多上真假,东拉山大峡谷近百年来,洋的赶羊沟确是来了多批洋人,皆为追踪猎捕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多上

  “赶洋沟”的洋来历或是传说

   对于“赶洋沟”的来历,网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赶羊沟传说:

   1926年3月,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多上大儿子西奥多·罗斯福和二儿子克米特·罗斯福带着翻译和厨师来到宝兴县陇东乡(今陇东镇),猎捕活体大熊猫。他们住进了当地富绅汪海堂家。

   期间,他们在宝兴鹿井沟猎得大熊猫一只,在辗转送往美国芝加哥准备展出时,这只大熊猫突然死去。

   1927年,罗斯福兄弟俩再次来到宝兴县,他们在宝兴武檀雪山猎杀金丝猴14只,制成了标本。随后又猎获珍稀动物白唇鹿一只,全部装箱待运。后来,他们还捕捉到一只一百多斤重的大熊猫,在运输途中,这只大熊猫死去,后被制成标本送到美国。

   罗斯福兄弟在宝兴上赶沟大肆滥猎滥杀珍稀动物的恶行,激起了当地人民的愤慨。正当他们第二次捕获大熊猫后,准备不辞而别离开上赶沟时,汪海堂召集并带领村人将小罗斯福兄弟等人围住,收缴了他们的猎物,将他们撵出了上赶沟。此事流传开来后,久而久之,当地人把洋人猎宝被驱的这条大山沟叫做“赶洋沟”。直到90多年后的今天,宝兴人都还叫这个地名。

   据说,这个故事由汪海堂的后人讲述,被宝兴文化干部记录整理发表后,媒体广泛转载引用,成了宝兴人民自发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重要素材,故流传甚广。

   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随着罗斯福兄弟撰写的《追踪大熊猫》汉译本出版、相关原始文献资料的发现,专业人士发现,此故事的事实、细节和表述与文献史料、亲历者记述多有不同,如:小西奥多·罗斯福和克米特·罗斯福的父亲不是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而是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即老罗斯福);罗斯福兄弟只是1929年3月到过宝兴县一次,且在宝兴县境内只猎杀到金丝猴等动物,并没有猎杀到大熊猫,他们离开宝兴县后,到达距赶羊沟直线距离200公里左右外的凉山州冕宁县冶勒,才猎杀到一只大熊猫;罗斯福兄弟身份特殊,受到较高的礼遇,有地方官府庇护,且出手阔绰,与当地人相处甚好,并没有受到驱逐的记录、记载……估计演绎成分居多,顶多只是一个传说。

罗斯福兄弟撰写的《TrailingThe Giant Panda》(《追踪大熊猫》)。

  最早追踪大熊猫的西方狩猎者

   有据可考的,最早来赶羊沟一带追踪大熊猫、金丝猴的西方人便是小西奥多·罗斯福和克米特·罗斯福,他们到此地的第一目标是猎杀大熊猫,第二目标是猎杀金丝猴,第三目标是羚牛。

   杨杰克,本名杨帝泽,是二十世纪前期最优秀的探险家和猎人之一。小他4岁的弟弟杨帝霖(即杨昆廷),后来成为其事业上的重要助手。杨帝泽是最早对雅鲁藏布江和青藏高原进行考察的探险家,长期在西康等地活动,经常出入于大熊猫的发现地穆坪。更让人称奇的是,他们参与了西方人在中国猎杀、捕捉大熊猫、金丝猴的活动。西方人露丝在中国捕捉第一只大熊猫,杨帝霖是帮手,全球首只有名字的大熊猫“苏琳”,用的正是杨杰克妻子的名字。罗斯福兄弟在中国首次猎杀大熊猫、金丝猴,杨帝泽是中文翻译、向导。

   目前,学术界认为,罗斯福兄弟是亲手射杀大熊猫、金丝猴的西方第一人。1929年,罗斯福兄弟归国后将在中国的探险日记结集成册,出版发行《Trailing The Giant Panda》(《追踪大熊猫》),成为美国当时文献价值极高的探险日志。该书记录了追踪猎杀大熊猫、金丝猴的传奇历程,再次点燃西方人士与机构涌入中国西部探险的激情。

   根据《追踪大熊猫》等书籍提供的线索,20世纪30年代,欧美的动物园、博物馆等基于研究展示与经济利益,按图索骥,通过标本商或组团到川西猎捕大熊猫、金丝猴等。

   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在《追踪大熊猫的岁月》中说,20世纪30年代到四川捕猎熊猫者,也想方设法购买一张价值相当200美元的金丝猴皮。随着捕杀行为屡屡出现,国内外一些名人和机构开始大声疾呼保护野生动物,禁止随意猎杀。

  美国两支考察队先后到宝兴

   罗斯福兄弟为何会前往宝兴猎杀大熊猫?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便是美国人类学家、植物学家、纳西文化研究家约瑟夫·洛克(1884至1962年)。他从1922年起曾六次到中国,深入到滇、川、康一带民族地区活动,获取了大量动植物标本、文物文献、影像资料。

   洛克回到美国度假时,碰到了罗斯福的两个儿子小西奥多·罗斯福和克米多·罗斯福。他告诉他们,在中国有一种动物叫“陆地白熊”(即大熊猫),并给他们画了一张大熊猫的图。罗斯福的儿子是世界闻名的猎手和探险家。他们一看,这是从没有见过的动物,就再也坐不住了,表示要到中国收集大熊猫标本。

赶羊沟风光(资料图片)

   1928年,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派出一个考察队到我国西南及周边地区进行动物标本收集考察。考察队分成三个小队,第一队由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馆长助理库利哲率领,在云南、广西一带收集叶猴等动物。第二队由罗斯福兄弟率领。第三队由英国生物学家、皇家地理学会会员赫伯特·斯蒂文斯率领。

   后两队的主要目的就是到我国西南猎取大熊猫、金丝猴。1928年11月,他们一同从美国出发,到达欧洲,在英国、法国短暂停留后,乘船跨越印度洋抵达缅甸,经八莫进入云南省,取道腾冲、大理、丽江,进入四川境内,经木里、九龙到达康定。1929年1月5日,两队人马在云南腾冲县分开,罗斯福兄弟率领一队先行,直奔康定,以期赶在最佳的狩猎季到达大猎物所在区域;斯蒂文斯则率领一只队伍在后缓行,沿途和适时停留收集小动物标本。

   斯蒂文斯一行在宝兴境内逗留了十多天,虽然没有捕捉到大熊猫,但仍然采集到很多有价值的脊椎动物标本,如有蛙、蛇、鸟等。他们从灵关离开宝兴,经芦山、雨城南下乐山,沿江到上海,将沿途收集的2400余件标本送到美国芝加哥自然博物馆。

  外籍传教士叶长青穿越宝兴

   与斯蒂文斯同行的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有“近代康区首席外国导游”之称的传教士叶长青(1872至1936年)。叶长青是他到中国后取的中国名,原名James.Huston Edgar,英籍澳大利亚人。他多次前往宝兴考察。

   大熊猫本是一种藏匿深山的中国特有物种,为世界珍稀物种,英文汉学期刊《中国杂志》在推动大熊猫国际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中国杂志》上与大熊猫相关的文章多达100余篇,有对物种的科普介绍与分类探讨,有对追寻猎杀的追踪报道,还有对大熊猫保护呼吁建议。

   1924年5月,《中国杂志》刊发了叶长青撰稿的《西康的大熊猫和野狗》,这是该杂志最早的大熊猫报道。1926年10月,《中国杂志》刊发通讯《穆坪:大熊猫之乡》,首次提出宝兴是“大熊猫之乡”概念,文中附有标明穆坪位置的地图。

   1929年,叶长青作为向导、翻译,随斯蒂文斯考察宝兴,撰写《从打箭炉经鱼通进入穆坪》《造访穆坪——大熊猫之乡》等考察报告,并发表在《中国杂志》上。

   1929年《中国杂志》11月号,以《造访穆坪——大熊猫之乡》为题,刊发叶长青给写给《中国杂志》主编苏柯仁的信。在这封信的前面,苏柯仁介绍法国博物学家戴维在宝兴发现命名大熊猫,收集到大量野生动植物标本,简述1926年10月,《中国杂志》刊发《穆坪:大熊猫之乡》附有标明穆坪位置的地图后后,动员探险家应该循着戴维的足迹,到宝兴追寻熊猫,采集动植物标本。

   《大熊猫史话》一书中写道:“阿尔芒·戴维告诉世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有一个珍稀的物种大熊猫;而叶长青告诉世人的是,大熊猫生活在穆坪,我们如何进入穆坪这个地方;阿尔芒·戴维关心的是物种,而叶长青关注的视角更广阔——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环境‘大熊猫栖息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