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4月4日电 题:为有牺牲多壮志——“高极”之上的高极精神高地 新华社记者翟永冠、张兆基、牺牲格桑朗杰、多壮田金文 4月4日,精神清明时节,高地西藏阿里的高极党员干部、解放军、牺牲学生及群众,多壮聚集狮泉河烈士陵园,精神祭奠英灵。高地 西藏阿里,高极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牺牲是多壮南极和北极之外名副其实的“高极”。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精神一代代奋斗者,高地守护边陲,建设边疆,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人间奇迹”。 伟大的事业,皆有精神,惟其精神,才能历久弥新,赓续传承,焕发出跨越时空的力量。 一面红旗——挺进!挺进!挺进!人民的队伍到藏北 羌塘草原,海拔4571米,进藏英雄先遣连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 71年前,来自7个民族的136名战士,组成进藏先遣连,在党代表李狄三的率领下,从新疆出发,挺进西藏阿里。 1950年9月9日,先遣连到达阿里改则境内,日加木(扎布村)成为被和平解放的村,插上了五星红旗。 当年10月28日,先遣连进驻海拔4571米的扎麻芒堡,帮助农奴放牧、打柴、打土匪,就地做好越冬准备。 今年65岁的扎布村老人扎日向记者讲述先遣连的往事:“先遣连战士向我岳父买羊,我岳父要把羊给他们,但他们坚决不同意,留下11块银元。” 但冬天的扎麻芒堡,条件极其恶劣,先遣连陷入断粮、断盐的危险境地。一场高原病在战士中蔓延开来,一些人全身浮肿、吐血,由于缺医少药,死亡人数一天天增多,最多时先遣连一天举办11场葬礼。 最艰难的时刻,李狄三坚定地说:“先遣连只要剩下一个人,就要像钢针一样扎在阿里大地上。” 但牺牲仍在继续。等到先遣连最终挺进阿里的噶大克,已经牺牲了63人。 李狄三、巴利祥、吐尔逊、徐金全、阿廷芳…… 雪域高原永远留下了这些鲜活的生命,永远镌刻下这些如山的名字。 “挺进!挺进!挺进!人民的队伍到藏北,赶走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国家统一。”当年李狄三所做的《挺进歌》,豪迈之情留存至今。 如今英雄已逝,但这种不怕苦不怕死、为国家和人民牺牲一切的精神,如巍巍丰碑,永驻乾坤,在高原生根发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一座丰碑——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烈士陵园内,孔繁森墓旁,一簇簇红柳坚韧挺拔。 孔繁森,就是高原上的红柳树。 “西藏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西藏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孔繁森给患肺病的藏族同胞吸痰,用胸口为聋哑老人暖脚,用不高的收入养育孤儿。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因公殉职,时年50岁,身上有两件遗物:8元6角钱和他去世前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71年来,人民英雄的事迹在高原流传。 战士杨天仁在先遣连行军途中因为冻饿昏倒,掉了队,之后被牧民救回了家。苏醒后,他不住帐篷,只睡羊圈,因为部队有纪律:不得侵犯民宅。归队前,他留下两块银元。那不仅是他唯一的财富。 今天,孔繁森的精神和先遣连的精神已成一种精神基因,融入了阿里党员干部的血脉,激励着人们,奋斗不息。 在海拔4700米的革吉县,被当地干部戏称为“兜底县长”的武云鹏,床头上就摆着一本关于孔繁森的传记。这位来自中国联通集团的援藏干部,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向上申请援藏资金上亿元,心系当地的供暖、供氧、供水等民生兜底工作。 “在这么高的海拔上,连呼吸都要用尽力气,但我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所以要加速奔跑,为老百姓做更多的工作。”武云鹏说,“即使我牺牲身体健康,没顾上家庭,也是值得的。” 一段奇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一间低矮的土房里,两个挂面箱子拼叠起来,盖上木板和报纸,便是阿里札达县前县委书记刘继华的办公点。 1976年10月,刘继华响应国家号召,扎根在了“天边阿里”。当地老百姓说,札达县的道路,是刘继华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 为官17载,这位“清贫苦行僧”深入基层,一切从简。在阿里博物馆想要为刘继华布展立传时,竟然找不到一张可用的照片,只有一张贴在档案上的二寸头像。 在西藏发展的重要节点,总有像刘继华这样肩负初心使命的党员干部站出来,在雪域高原上创造人间奇迹。 在札达县底雅乡什布奇村,妇女主任群宗卓玛带领群众抵边放牧,像钉子一样驻守在祖国边疆,守护国家领土完整。 在改则县抢古村,党支部书记尼玛顿珠领导村民成立合作社,统一安排劳动力生产,组建了施工队,办起了农机修理厂和商店。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近1.5万元,实现全村脱贫。 放眼整个阿里,2016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群众6183户23159人全部脱贫,7县实现脱贫摘帽,139个贫困村退出。“十三五”期间,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4亿元,是2015年的1.68倍。 伟大的精神,焕发出了改天换地的力量。 阿里博物馆副馆长俞江说,阿里是“世界屋脊的屋脊”,更是培育献身理想信念的精神高地。 “伟大的发展奇迹,正如狮泉河烈士陵园大门两旁镌刻的对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俞江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