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价格一天一变 中游贸易商被迫“短线操作”

摘要:价格一天一变 中游贸易商被迫“短线操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11月9日下午2点左右,短线操作北京锦绣大地粮油批发市场姜平芳的价格新民粮油批发点,一位老客户正在装货,天变不过这次他只进了十多桶散装大豆油。中游
    由于最近一次食用油价格上涨就发生在刚刚过去的贸易周五晚上,长期合作的商被伙伴要求这次进货暂不涨价,协商之下,短线操作姜平芳只能按涨价前的价格价格给客户发了一部分货。
    “这个价格已经低于进货价了,天变不能赔太多,中游暂时只能少出点货了。贸易”对于客户的商被不满,姜平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短线操作“客户不理解,价格以为价格这样涨,天变我们肯定挣了不少钱,事实上远不像想的那样。”
    做中游贸易生意颇有一套的姜平芳称,如果真能看准,价格上涨前订一大批货,现在肯定赚钱了,但市场变化太快,经营了多年批发业务,她也看不准市场行情了。
    不仅仅是姜平芳,很多食用油批发商都告诉记者,实际上他们大多数人并没有从这次食用油价格的疯涨中获得超额的利润,原因则是没有看准这一轮上涨的行情,不敢大量囤货。
    记者采访中,多家大米、杂粮、面粉、白糖等批发商都告诉记者,他们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变数太大了。杂粮批发商于长海表示,虽然杂粮价格看涨,他并不敢像外界传言的那样大量囤货,坐地赚取价格上涨的利润,而是更加谨慎。
    “市场变化太快,市场上不是没有今天高价进货明天坐地赔钱的例子。”于长海表示,他现在做生意的策略就是,卖多少,进多少,短期赚点小钱。
    批发商们也许不知道,他们正证明着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会经济学家的判断,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决策呈现保守化、短期化。
看不懂的行情
    “市场变化太快了,生意不好做。”这是记者在北京锦绣大地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涨价洪流中,那些直接从厂家、产地进货,对所在行业了如指掌的大批发商们甚至不知如何反应。
    姜平芳所在的食用油行业是最好的例子,最近两周之内,散装食用油价格每吨涨了1000元左右,但是姜平芳们大多出现了误判。
    “天明起来一看都傻了。”姜平芳这样形容她对最近两次涨价的反应,涨价发生在最近的两个周五,一夜之间食用油价格每吨涨了500元。
    事实上,前一天行业内的人们并没有感觉到涨价的预兆,因为前一个周五晚上食用油刚刚上演了一个500元左右的大幅涨价,市场判断顶多再涨100元,而周五下午从期货市场来看还有点往下走,一些厂家甚至还主动要求批发商订货。
    与姜平芳一样,李国申同样经营食用油批发业务多年,食用油价格一夜之间上涨500元,下游的中小批发商并不认可,往往是涨价之后,老客户还要求再按涨价之前的价格进一批货,用于终端市场的涨价过渡。
    于是,大批发商的原有库存在给每一个老客户一批低价货后基本就空库了,市场接受价格上涨之后,批发商从厂家进货也已经调价,于是高买高卖,批发商利润只能维持原来水平,甚至由于价格上涨市场不能接受,出货量还会有所减少。
    食用油之外,绿豆、黑米等杂粮也是这一轮价格上涨的重灾区,经营杂粮的批发商感觉生意难做。
    11月9日,杂粮经销商于长海给记者讲了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就在5天前,市场缺货,黑米价格上涨,一公斤价格从四块涨到四块二仍然收不到,结果市场上的一个批发商四块二毛五抢了一车黑米,头天晚上接货第二天价格落了,结果几十吨黑米坐地赔了一两万。”
    大起大落,快起快落,还没看明白价格就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位,会不会谁还没看明白价格一夜之间又突然下降?
短线操作
    看着眼前的赔钱故事和变幻莫测的价格走势,经营者变得越来越谨慎。
    专业经营红小豆的批发商方立新就是如此,他半月前从黑龙江老家运来的一车货还存在批发市场的仓库里,半个月只出去了几吨,近几天更是看的多买的少。原因是,在红小豆的主要产区黑龙江萝北地区,一公斤收购价格由前期的三块二涨到了三块六,农民依然不愿意卖,而即使是这个价位加上加工费和运输费,到北京的批发市场,成本就会超过四块二。现在市场上卖价也就这么多。
    于是他决定在主产区的收购暂停,如果有客户能够接受收购成本上涨,确定要货就继续收,没有需求自己也不会盲目收。
    和方立新类似,于长海笑称自己是短线操作,他告诉记者,现在是买多少进多少,没有客户就不会增加进货。
    他认为,在他从事的杂粮领域,价格已经太高了,肯定存在风险,而他看不准形势,赚不了大钱,但是随进随出,也不会产生大的风险。
    事实上,不仅仅是价格大都上涨的食品领域,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的服装经销商们也开始了短线操作。
    在北京木樨园桥附近的一个小区里,一级服装批发商北京玖壹服装贸易公司已经在整理仓库,销售经理陈露告诉本报记者,他们今年的货基本已经卖完,虽然离春节还有将近三个月,他们并不准备再下大量订单,而是考虑提前放假。
    放假不是因为没有生意,相反生意很好,很多客户等着要货,陈露告诉记者,由于上游原材料和人工价格上涨太快,他们对中下游批发商的报价跟不上成本的变化,利润无法保证,甚至会赔钱,远不如放假休息。
    就在陈露向记者说出放假打算的同时,一位杭州的客户打来电话,催促发货,有多少要多少,“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客户,所以我们只能再给工厂下一些短单小单。”
    “不确定因素太多。”只有高中学历的陈露说了一句听起来比较专业的术语。
宏观困局
 原材料上涨、人工成本增加的不确定性影响着各个行业的经营者,让陈露、姜平芳、方立新等各个行业的经营者变得谨慎,大大小小的经营者不确定性之下的反应,让经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在11月11日召开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的一席话或许能够反映更多人的心声:2009年我们是最困难的一年,但是我们目标明确,就是防止经济增速下滑,2010年我们讲是最复杂的一年,就是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当记者把这句话说给陈露的时候,他坦承,说出了他们的感受。
 涨价、脱销,看似生意可以做,背后却是宏观经济不确定困局。一个千年极寒传言加上棉价的上涨让棉服销售旺季提前一个月到来,按照前一年销售量下的订单显然就少了。
 但是即便是判断正确的天龙皮草有限公司经理许洪忠,也不敢轻易付诸行动。由于很多经销商采取小订单策略,前期他判断市场可能会出现脱销现象,果然今年市场正如他的判断,但是由于没有提前储备原材料,加上市场上原材料减少,货源紧张,某一款式一旦脱销,企业加紧赶制订单往往也来不及了。
 许洪忠告诉记者,现在不像以前,前一年就能拿下第二年的订单,所以即使有所感觉,也不敢轻易下注,谨慎为好。
 企业在不确定性之中,进行着一个个短期的操作,宏观形势却走出了起起落落的跌宕趋势。
 就在汪同三指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国家统计局10月份统计数据出炉,CPI同比上涨4.4%。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没有机构猜中这一数据,而是史无前例地高于所有机构的预测。
 从担心过热到担心下滑,再到目前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明确表示央行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半年的时间,市场对宏观形势的判断已经走过了一个轮回。
 下一步还会怎样?拿着真金白银做生意的企业显然承受不起过大的失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