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报道,尴尬丨议杭州中考取消权重为5%的困境综合素质评价“加分”,引来各方叫好。综合其实准确地讲,素质杭州不是加分教取消综合素质评价,而是尴尬丨议把综合素质评价从录取时的关键变量,变成前置及格条件,困境即没有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综合则没有资格参加后续招生录取。素质显然,加分教这一调整在普通人看来就是尴尬丨议取消了。哪个学校敢让孩子们没有资格参加中考呢?困境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录取中的“实际价值”归零了。 中考“取消综合素质加分”,让我想起了一件事。2022年9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这十年高考改革取得的成绩,其中一项受到高度关注的是“取消高考加分”相关政策。 显然,社会公众高度关心高考的公平公正问题。而加分政策的演变,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综合素质评价与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的艰难。 加分政策,在我看来,就是中国式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1977年恢复高考,从不看分数直接回到只看分数,相关部门很清楚这种唯分数的录取制度有所不足,对学生的评价不全面,于是在1983年出台了保送生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化诞生了加分政策。既然仅看文化课分数不合理、不全面,那么就把你的特长、荣誉,以及涉及社会均衡问题的各种特殊身份,比如二级运动员、科技奖项、奥赛、见义勇为等等,通通折算为具体的加分,以增强评价的全面性。最初加分项目是叠加制,也就是说,一个考生可以有多项加分,这对高考成绩的评价影响是比较大的。最高峰时,可加分的各种具体子项目多达三十余个。 按说这是加分项目不断缩减